今天继续阅读「你好,陌生人」第五章
项飙对话百兽之王沈志军
这一章对话的嘉宾是南京红山动物园的园长沈志军
红山动物园我去过几次,最近的一次去是炎热的夏天,天气恰如此时此刻,艳阳高照,30多度的天,一大堆人挤向红山动物园看动物
里面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个本土区,其他动物园都是非洲狮、美洲豹、俄罗斯熊,当然这些红山动物园也有,但是本土区(家禽)的话,其他动物园真的不好说有没有
第四章是通过植物来寻找和陌生人建立连接的抓手,本期从动物园展开与陌生人的连接话题
植物是静态的,不会表达,植物就长在那,人心中对植物的看法是什么,那就是什么了
但是动物是不一样的,动物有自己的意识、想法、情绪,能通过一些手段表达出来给人类感知到,万物有灵
眼睛是心灵的窗户,不止适用于人类,也适用于动物,眼神看来也是动物园工作人员感知动物情绪的一种重要方式
动物园提供了一个动物的栖息所,动物园园长、饲养员、志愿者、游客眼中的动物都是不一样的,饲养员更多的会对自己照顾的个体动物产生互动和感情,能够共情动物,游客通过场馆展示,了解各种各样的动物,一方面能满足自己的好奇心,另一方面能克服自己的一些偏见或者恐惧
这个时候就不得不提红山动物园的本土区了,将物种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展示了出来,做了个小型生态系统,而不仅仅是对动物的展示
一般游客过去就是看看热闹,小部分可能会请导游或者解说,如果不看访谈的话,我可能也就是个热闹人
但是看了访谈之后,就能更了解一下幕后的故事,动物园是怎么设计、考量的,要实现哪些目标和目的,游客会买账么之类的思考
其中一个关于野猪的观点,由点及面吧,城市化过程中,人类挤压了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,像南京就偶有报道野猪出没的情况
通过对话或者访谈,加深了一些理解了
本土区还养了黑眉锦蛇,当时我也去看了,我这人打小就怕蛇,但是红山动物园还专门做了个针对蛇的场景设计,并不局限于笼子里展览,确实是花了心思设计建造的
当然了,还是那句话,不深入的话只能走马观花的看一看结束
关于动物园饲养员的活,受限于国内的绩优主义,这些貌似不大被认可,一切向着出人头地看,忽视了身边这些岗位的机会
这一节探讨了一个比较有哲理的问题
我觉得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
其实宠物和工业化饲养的鸡、流水线化饲养的猪只有一线之隔
为什么我们在这一刻对一个动物崇拜和溺爱
然后一转眼,在一个大型的流水线养鸡、养猪产业里已经完全没有生命概念了?
是不是我们对生命的理解也应该更加丰富一点?
这个问题确实不好回答,我估计很多人都没思考、想过这个问题,但是其实从人本身出发的话,,貌似又有点能回答了:一切都是为了人本身服务的
工业流水线饲养的动物满足了人类进食的诉求,那些只是食物,不用投入感情
宠物是拿来陪伴、排解孤独的,是提供情绪价值的
动物园的动物,是拿来开心、寻找快乐、长见识的
这么以人为中心去解释,我感觉有一定的可取之处
沈园长给了一个比较官面的回答,核心还是不同的动物对人类有着不同的 作用
濒危动物人类有必要对他们提供一定的保护、保证种族延续,保持他们的血性,为他们未来回归山野保留希望
另外一个小知识点是,流水线饲养的动物,可能本身抑郁,积少成多,人类摄入的时候,也会有抑郁的情绪,吃了抑郁的食物,人也变得抑郁了,难搞
吃的食物是一方面,人类本身所处的环境也是一方面,像流水线饲养的动物一样,极其容易抑郁
所以还是多去户外吧,运动、阳光、开朗、健康,保证自己不抑郁
动物园本身对促进关系的改善,也提供了一个平台,园长和员工之间、员工和员工之间,通过动物破冰,互相了解,从陌生人到知心好朋友们,这是动物作为纽带带来的改善
游客通过想要了解动物的信息,和饲养员产生连接,也是一个改善陌生的机会
动物和植物一样,是一个打破陌生的有效抓手
至于那些被园长要求站到前台来和游客互动做介绍的饲养员,虽然他们不内向了,但是这样对社恐真的好吗doge
动物园对于从业人员来说,是教育、科研、物种保护,对于游客来说,是休闲、放松、长见识的地方
当然了,动物园还是一个唤醒同理心和换位思考的地方,
通过动物,可以提供一个平台,不以人为中心,去观察,去感受,去换位思考,去产生同理心
太以自我为中心,终归会变得陌生和冷漠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