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继续阅读「你好,陌生人」第四章
项飙对话社区营造实践者刘悦来
之前几章的主题都是如何看见陌生人, 这一章讲如何和陌生人产生连接
和陌生人产生连接,最好的就是一起做事情,刘悦来教授在上海做了很多社区花园和社区改造的工作,通过共建社区花园这么一件事,让陌生人之间建立了连接,互相变得熟悉了起来,让荒废的空间得以改善
在规划好的折叠空间里,从小微处着手,逐渐打破围墙,建立连接,确实是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事
当然了,访谈节目呈现出来的,给我的感觉还是有一点从高处着眼,有点高屋建瓴的感觉,不知道是不是我的水平不够的原因,还是缺少
城市的密度是折叠的,自然是缺失的,上海作为一个2500万人口的一线大城市,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人,自然对于上海来说,确实是缺失的
不过评论区的有一句话,看到还是非常的能让人会心一笑的:上海的自然性都体现在浙江的山水里面
上海人周末都往后花园-浙江跑是吧
刘教授之前的团队主做规划、设计,后面参与交付,再后面想到让最终的用户参与到他们的生产过程中来,最终用户自己参与进来的项目,肯定比由别人建造,自己没参与感的项目有更多的感觉在里面,使用自然作为重建附近的抓手
当然了,像这种小微项目,由于世界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,所以这种项目的落地,还是得牵头人能有高屋建瓴的认知,带领具体的团队参与人,比如社区的老人、小孩、物业、业委会、社区、教育部门等,如果由居民自发发起,我感觉会遇到很多的阻力和困难,容易不了了之
当然了问题虽多,不动起来,问题都悬浮在空中,怎么着都解决不了,只有实际去做,才能发现困难具体是几何,才能针对性的去想如何去解决,能不能解决,解决起来要付出多大的成本
我觉得这个和前几章表达的要动起来的想法是一致的
刘教授做的是小微花园项目,改造、建造出来的花园可能很小,但是麻雀虽小,必得五脏俱全,给花园起个名字,这样花园的意义就具象化了
有了起点之后,生长链条开始启动,沿着小小的一点缝隙,开始自我生长起来
在当下的时代,很多人的注意力其实是缺失的,窝在屋里在互联网上冲浪,东西网购,吃的点外卖,除了上班,感觉很少能和社会产生交集,长期下去,会对周围的人、环境处于丧失注意力的环境下,带来的都是负面的效应
自然的花草就有可能成为人们获得注意力的一个抓手,人通过花草产生连接,作为人们一起干事的抓手,起点,重新找回注意力
我觉得这个观察的视角蛮棒的,通过一些外部的事物,引起人们的兴趣和连接,这样共创花园不仅带来了美观,更多的是建立了陌生人之间的连接
另外一个是植物带来的感受是展开,而非折叠
植物都是向阳而生,向上生长的,而我们活在一个巨大的折叠城市里,在立体的城市里,做一个折叠的人,得不到喘息,这是非常可怕的事
这让我想起了一本书,叫「北京折叠」,等后面空了拿出来看一看
折叠忽略了人的劳动的成果,面向结果,不面向过程,和上一章节讲的我们对失败的容忍度是很低的,遥相呼应,越是这样,人越难得到喘息
拿商场举例可能感受更直观一些,我们逛商场的时候,各个区分门别类,富丽堂皇,游客在里面逛,不知不觉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在里面,但是商场运转的背后,是一群群人在各种折叠的角落,被折叠起来了,维持了商场的运转
所以我们作为人类,作为动物,是否有必要长期追求自我的展开,自我生长,展现生命自我塑造的力量,让自己更向阳一点,展开自己,不论生或死,活出自己的精彩和热烈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