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怕的是亲密关系还是陌生人
今天继续阅读「你好,陌生人」第2章: 项飙对话“没药花园”主理人何袜皮
这个公众号从2017年开始讲犯罪案件,关于犯罪,我觉得大部分普通人心里都会对这个东西犯怵的,有的人照镜子,有的人看乐子,有的人沉默不语
现在的人,把周围的大部分关系心存戒备,努力保持一种陌生的状态,宁愿费力维持陌生,也不去推进关系,陌生也挺好的
亲密关系作为陌生的对立面,既有可能是蜜糖,也有可能是砒霜
比如当代青少年,对于身边的亲密关系依赖程度加深,物质上、心理上的都有,但是矛盾的是对身边的亲密关系又有很深的恐惧,对陌生人没有恐惧只有戒备和不信任
简单来讲,青少年试图摆脱父母的控制,妄图精神、经济、行为自由,既想花爸妈的钱,又不愿意自己努力去挣钱,又不想听父母的唠叨,情绪压榨到极致,那容易酿成祸端
有一组关于犯罪的数据,数据显示90%的谋杀案是熟人作案,只有10%是陌生人作案
亲密关系变成了一种纠缠,可以很好,带给人以温暖,也有可能酿成大祸
为了获得安全感,摆脱不安的东西,从 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: 把陌生人推到很远的地方,把亲密关系拉的很近,过犹不及,凡事还是得张弛有度
当然了亲密关系存在自有其道理,只不过极端的关系,容易不经意间酿成大祸
有部分人为了保护某种亲密关系而把自己切割,将自己的一部分陌生化
传统的中国社会里,是先有的亲密关系,然后把人往关系上套,比如把2个人往一个叫做婚姻的仪式上套,强调关系,而非个体的感受
不利于关系的维护的人和事,都需要切除
部分人活在关系里,而不是为自己而活,比如中国传统的父母子女关系,比如父母为了维持主流叙事里的家庭和亲子关系,压抑自己,过分追求都是为了孩子好,牺牲和放弃自己的人跟和生活
像我的父辈,60后,70后,大部分都是这样的无意义的奉献牺牲人格,他们可能觉得为了家庭和孩子牺牲了很多,但是孩子或许在想,生我干嘛
再比如夫妻关系中,丈夫为了家庭经济努力挣钱养家,觉得牺牲了很多,妻子可能生孩子非常的伤身体,不上班未来没安全感
这种无法切割完全,量子纠缠的亲密关系,人民活着是为了维护亲密关系,而不是考虑人的具体感受,有可能会酿成悲剧
何袜皮提了个"寄居蟹人格"的说法,寄居蟹厚厚的外壳,看起来耀武扬威,人五人六的,但是下半身很柔软,非常容易受伤
亲密关系中,寄居蟹和海螺是一种寄生关系
比如父子关系中,老爸对儿子说:我做了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好,你还不努力,拔高自己的价值,贬低孩子的人格和努力
在夫妻关系中,一方过分拔高自己的付出和代价,疯狂pua另一半,而不是互相体谅,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也是一种不健康的亲密关系
这种寄居蟹人格,表面是你需要我,折射出来的却是我需要你,靠着厚厚的伪装,传达出需要的感情
后面部分是何袜皮对保安群体的研究,有这么几部分结论
- 保安群体是典型的陌生人
- 危险是对被污染的恐惧
- 保安的自我价值观很低
保安群体是业主需要看大门的群体,为业主服务,但是业主不会把保安当作自己人,所以保安只能当业主眼中的陌生人群体,融入是不可能融入的,认同也是不可能认同的
另外过去中国的城市化,中产阶级以房产、资产将自己划分了,购入、整租的群体有助于维持房价,进而保证业主的阶层优越感,这个出发点倒是不错的
这种小区天然具有一种高贵的、优越的脆弱性,业主认为能够住在里面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,同时炫耀的是脆弱性,为了守好自己打下的江山,防止外面的人入侵,加强保护和安全感
保安被业主邀请来或者雇佣来对抗群租群体,维护小区治安,维持房价,维持阶级、身份、和地位,但保安必不可能融入,只可能当业主眼中的陌生人
恐惧是人人都有的一种情绪,没有具体的指代物,更有意思的是恐惧更多的变成了一种会员制
表达恐惧的权力,只有一小部分人拥有表达恐惧,且能传达恐惧的能力
一方面恐惧表达了我们内在的担忧,另一方面它是一种表达权力,变成了会员制,达到或者符合某一阶层的人,才有资格表达恐惧,他们阶层之间交流、表达、传递恐惧,然后实现自身的诉求
但是身为普通人,我们也需要自我表达恐惧,努力去克服恐惧,对于让我们恐惧的事情或人,我们可以尝试了解更多,从而发现不一样的情况
也许我们恐惧的只是一个想象的结果,发生的概率不大,从而打破恐惧,变得自信、安全、勇敢起来